古树名木被誉为“活的文物”、“绿色化石”。近年来,蒙阴县以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为统领,以古树名木保护为抓手,秉持“全面保护、精准施策、依法管理、科学养护”方针,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战略布局,压实保护责任,狠抓措施落实,有力的拓宽了古树名木的价值实现路径,助力古树名木在新时代华章中焕发新活力,充分发挥生态价值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。
一、体制机制赋能,全面压实管护责任。县委、县政府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列为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的重要内容,要求各级林长、各乡镇、各单位明确任务分工,共同管护好古树名木。根据属地管理、分级保护的原则,进一步明确古树名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,逐级签订养护责任书,明确管护责任、奖惩措施等事项,并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、树势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定期报告、跟踪管理,保障古树名木棵棵有人管、株株有档案。各级、各部门积极参与,形成齐抓共管合力。县检察院创新“林长制 检察长”模式,将古树保护巡查作为每年工作的“必选项”,不仅在古树管护、突破解决重难点问题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,更在古树名木工作落实和发展方面给予指导和监督;公安、林业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《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》的通知,加大对破坏古树名木行为的打击力度;各乡镇对重点古树名木实行落实日常巡查,严防火灾、虫灾及人为破坏行为,在发生暴雨、大风、雷电、雪灾等自然灾害时,安排专人进行盯防,及时采取必要措施,有效减小了自然灾害对古树名木的破坏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通过省级认定一级古树1株、市级认定二级古树49株,及县级认定三级古树233株。
二、摸清家底现状,抓急放缓重点修复。林业、综合行政执法等职能部门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普查,统一编号,登记造册。共普查古树283株,有银杏、侧柏、国槐、黄连木、流苏等树种,蒙阴县多次邀请上级业务部门和科研院所专家,对部分生境较差或树势较弱的古树进行现场会诊,制定科学修复方案。山农大专家团队深入一线,实地踏查古树名木90余株,收集古树生长区域、环境特征、土壤结构等精准数据,并根据每一株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、树种习性,“一树一策”提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,实施土壤改良、灌溉排水、有害生物防治、防腐与树洞处理、根系嫁接等复壮技术,安装避雷针、围栏等保护设施。2021年,投入资金10万元,完成古树保护修复7处;2022-2023年,借助山水项目规划蒙阴县古树名木保护工程,投入资金340万元,保护修复古树87处。目前保护工作已全部完成,有效改善了古树名木的生态态势。2024年,财政预算将古树名木保护资金提升至每年3万元,进一步保障古树名木保护工作。
三、强化科技支撑,管理养护常态长效。为切实保护好古树,蒙阴县遵循自然规律,实行科学化、常态化管护。根据树种特点,在病虫害高发期开展“健康查体”,预防性采取复壮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,把危害古树健康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,确保古树保持良好的长势。对出现生长衰弱、濒危症状的古树名木,采取跟踪式、保姆式管护,组织专业队伍,有规律、有计划地开展复壮工作。例如:2022年至2023年,对岱崮镇一级古树将军树发生的松梢螟,根据发生规律持续进行防治,每年3月对幼虫进行施药防治,5月、8月对成虫进行诱捕作业,有效改善了古树生长状况。同时,认真总结经验,强化技术规范,编写制定了《古树名木管护复壮技术规程》和《古树根际土壤改良及维护技术规程》,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。目前,市级地方标准已经发布,省级团体标准已通过评审。